随着冬季来临、天气变冷,各种秋冬季传染病也进入到高发季节,尤其近期流感、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。为预防和控制秋冬季常见传染病在校园内发生和流行,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,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,铜罗幼儿园特提醒全体学生和家长关注冬季传染病的预防,助力幼儿健康,共同守护孩子成长!
一、流行性感冒
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。主要表现为:高热、畏寒、头痛、肌肉关节酸痛,全身乏力、鼻塞、咽痛和干咳,少数患者可有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。流感病初2-3日传染性最强,通过空气飞沫传播。

主要症状
突发高热,头痛、全身酸痛、乏力及呼吸道炎症,咳嗽、咽痛等。
预防措施
1.饮食预防:从饮食上应该注意适当的添加优质蛋白质,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量,主要可以多吃新鲜的肉类,蔬菜和水果,比如瘦肉、西兰花、菠菜、橙子、柚子等,能够帮助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水平,从而预防流行性感冒。
2.生活习惯预防:由于病毒大多数都是通过飞沫传播或者是直接接触传播的,所以出门佩戴口罩,能够有效预防流行性感冒的传播。
3.药物预防: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的感染率和重症率。
注意事项
1.尽量少带幼儿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,提倡幼儿外出戴口罩。
2.平时应注重体育锻炼,多到室外有阳光处活动,增强身体耐寒能力。
3.注重营养均衡。
4.冬季居室空气要新鲜,每日开窗数次换气。
二、诺如病毒感染
诺如病毒是全球急性胃肠炎的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。诺如病毒具有环境抵抗力强、感染剂量低、感染后潜伏期短、排毒时间长、免疫保护时间短,传播途径多样等特征,从而具备了高度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传播能力。从摄入诺如病毒颗粒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相对比较短,通常是12-48小时。

诺如病毒是一种比较常见、会引起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毒,全年均可发生感染,冬春季节高发。诺如病毒感染性强,以肠道传播为主,可通过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源、食物、物品、空气等传播。
主要症状
1.腹泻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,可伴有低热、头痛、乏力及食欲减退。
2.粪便为黄色浠水便,患者经常无预兆剧烈呕吐,呕吐物有感染性,儿童呕吐较多。
3.诺如病毒潜伏期为24—48小时,病程为自限性。
传播途径
1.密切接触传播: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、内衣等引起感染。
2.呼吸道传播: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,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经呼吸道造成感染。
3.消化道传播: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、食物,也可发生感染。
4.成人感染一般不发病,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,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,避免传染给孩子。
预防措施
1.注意个人卫生习惯,勤洗手,特别是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;尽量用洗手液或肥皂、流动水洗净。
2.加强体育锻炼,提高身体的抵抗力。
3.保证充足睡眠,不挑食,从而增强自身免疫力。
4.如果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一定要居家隔离或就医,不能带病入园。
三、肺炎支原体感染

肺炎支原体不属于细菌,也不属于病毒,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、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能独立存在的最小微生物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全年发生,儿童是肺炎支原体易感人群。
主要症状
感染后潜伏期为2-3周,以乏力、咽痛、头痛、咳嗽、发热、食欲不振、腹泻、肌痛、耳痛等为主要症状。其中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,咳少量黏液痰。发热可持续2-3周,体温恢复正常后可能仍有咳嗽。
传播途径
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,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,比如咳嗽、打喷嚏。5岁以上的学龄前及学龄儿童、青少年属于高发人群。
预防措施
1.少给孩子吃高蛋白、高脂肪、高糖的食物,多吃多汁的水果,少吃反季的水果,更不要吃快餐及油炸等垃圾食品。
2.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注意室内通风,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、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。
3.合理膳食,保证睡眠、保持运动,让孩子养成正确的运动和生活习惯,增强免疫力。
四、秋冬季食品安全风险提示
进入冬季,气温逐渐下降,此时户外活动时间减少,人们在密闭不通风环境中的时间增长,此时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期,人群密集的场所内易引起病毒性食源性疾病。

在寒冷的天气中,人们室内加工食品和用餐的情景增多,不正确处理和烹饪食物,会增加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。部分地区有在冬季储存食品原材料的习惯,受储存环境的影响,食品原材料在储存过程中会滋生细菌、霉菌等微生物,甚至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产生毒素,导致急性的胃肠道反应或其他食品安全风险。
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措施包括:
1.充分烹饪食物,保持个人卫生,避免生食,定期清洁和消毒食品和烹饪设备。
2.生熟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,购买新鲜食材,减少储存易腐易变质的食品,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出现有异味、霉变、腐败等情况应及时处理,不能食用。
3.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或发热等食源性疾病症状,应尽早就医,以保护个人和家庭的健康。
冬季传染病种类繁多,但只要重视预防工作,做到早发现、早隔离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就可以有效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。
- 上一篇:2024年 12月份疾病风险提示
- 下一篇:预防近视,守护“视”界
